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下面列举几篇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论文。感兴趣的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论文1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摘要:自提出中国精神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对中国精神展开研究。本文从中国精神的概念、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有利于知晓当前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为日后中国精神的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中国精神研究综述价值观
自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一历史定位后,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和热情,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中国精神的热潮,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亟待阐释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精神"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新平台入口进行搜索,显示文章14934篇。为了解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检索了从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的2909篇文章,通过对所有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及文献计量分析,笔者将中国精神研究领域的内容分为"中国精神的概念"、"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四个方面,现得到如下结论:
1关于中国精神的概念
1.1基于不同时空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集体精神,这是侧重于史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为当代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是关照当前存在问题提出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源泉的精神体系,这是侧重于今的理解。还有更多学者将古今结合,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体系。
1.2基于不同性质的定义
有学者将中国精神理解为一种价值理念,认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融思想、精神、道德、心理品质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精神认同系统;①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产物;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凝聚人心、激发创造活力和心理动力之源。由此可见,关于中国精神的定义,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无论将中国精神定义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将中国精神定义为近代以来彰显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精神状态,对中国精神的定义都不能缺少历史,这是前提。但不能仅仅着眼于历史,还应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这是现实基础。对中国精神进行定义之时,不能离开历史,否则无法体现厚重感;不能脱离当今,否则无现实指导意义,应该辩证地将二者结合。
2关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2.1在对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阐释其组成部分
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大多以此为准。在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进行阐释文献中,绝大多数是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故均建立在习对于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以此认为该观点为主流。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或认为"中国精神包含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②或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③或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
2.2对中国精神的细化阐释
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学者们多采用宏观概括的方式,认为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所有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但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并不乏对中国精神进行详细阐释的学者,他们明确指出中国精神的具体组成部分,或侧重历史或侧重形成主体或贯通古今,虽各持己见,却都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界定产生一定影响。如,"中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敬业、奉献、自强、革新、包容、厚德";⑤"中国精神具有一些稳定不变的核心内容,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等。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学界达成了较为广泛地一致。但在阐释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之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其内容非常丰厚。
3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
从当前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上看,学者们有的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从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巨大现实作用出发,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学者采用将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辩证眼光来论证。
3.1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价值依托,是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与源泉所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方向,是中国力量的核心,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后盾。中国精神能够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维系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在思想上精神上提供坚强的保障。"
3.2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学者们认为,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中国人民民族振兴、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问题在于,学者们只说明了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国梦对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巨大意义却论述较少。笔者认为,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不能只看到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影响,还应进一步探究如何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方面有机结合以发挥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巨大作用,这是当前研究中所欠缺的。此外,在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鲜有学者从纵向角度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多是直接从当前实际出发,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经历哪些历史历程,如何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学者们思考较少的。
4关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4.1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出发来谈其弘扬与培育
在谈及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大多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两部分出发,认为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当代中国的伟大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首先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始。
4.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有学者指出,要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有学者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精神。更有学者从党的角度出发,认为党应该作为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并将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4.3从制度上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方面,有学者指出,必须要具有制度保障,从制度文明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中国精神得以弘扬;有学者指出,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以制度作保证,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也有学者指出,应当建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以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笔者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仅应遵循继承发扬、着眼当前的原则,还应做到放眼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我们不能只侧重于史,还要放眼未来、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此方面并没有引起当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如何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相生,如何放眼未来审视当前中国精神弘扬及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使得其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裨益论述较少。此外,在谈到其他关系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多论述其他精神对中国精神的影响与意义,却缺乏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其他精神的弘扬意义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48-50.
[2]周钦声,吴庆阳,唐志勇.中国精神托起"中国梦"[N].南方日报,2013-04-21.
[3]廖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J].群众,2013(6):33-34.
[4]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教育,2014(19).
[5]陆晓红.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扬中国精神[N].陕西党校报,2014:2.
[6]孙来斌.深刻认识中国精神[N].辽宁日报,2013:5.
[7]王钢."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73-74.
[8]孙恪廉.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载体[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45-48.
[9]王菲菲,赵春莲.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理论创新[N].湖北日报,2014-10-10.
[10]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1(2):16-21.
[11]韩凤霞.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
[12]杨叔子,欧阳康,刘献君,张曙光,何锡章,罗家祥,雷洪,张廷国,张建华,方梅.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构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3]李少斐.中国梦研究的学术聚焦点与未来走势[J].未来与发展,2015.
[14]陈宇宙.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
[15]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16]陈研.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
[17]肖贵清.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J].党建研究,2015
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论文2
《弘扬中国精,实现中国梦》
【摘要】当前"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梦
去年11月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系统阐发了这一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论述。
现在,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汇,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中国梦"提出以后,产生了两种反应:一是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认为中国梦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二是也产生了某种歧解和误解,对"中国梦"一知半解,不知所云,一些人的思想认识还达不到中央所要求的高度和水平。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
首先,从各种方位上,对中国梦给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基础、实践基础、学理支撑和大众认同的科学界定和准确解释。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一是从世界维度看,中国梦,就是中国要占据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拓宽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空间、赢得世界的认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占据世界发展的制高点;通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拓宽在世界上的发展空间;通过建设和谐世界以赢得世界的认同。这里,中国梦是强国之梦,是和平之梦。二是从国家或民族维度看,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具体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里,中国梦是民族之梦,是人民之梦。三是从民众维度看,中国梦就是期望建构一个具有公平正义的好的政府和社会,在这一社会里,民众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根据"力量转移"理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权力社会经物化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主导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正在由权力经资本走向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种力量转移的发展趋势中,民众期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都期望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也必然使社会充满活力,民众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由此民众特别期望能解决权力和利益的公正分配问题,能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中国梦是公平正义之梦,是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之梦。
其次,从思维方向上,中国梦,蕴含一种新思维或政治智慧,这就是要积极学习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理论生产、理论传播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站得更高,并显示中国的比较或独特优势,以占据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不仅要实现经济强大,而且要在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中掌握话语权。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占领着制高点,掌握着话语权,由此常常蓄意抹黑中国、攻击中国,往往抓住一些问题拿我们说事。面对这种情境,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志往往坚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西方的一些东西并不好,一些东西并不适合于中国国情,中国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因而必须批判西方那一套。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完全否定。然而总是这样做,也会使我们处于某种被动。因为这给人的感觉是:我们因怕掉入西方意识形态的陷阱而拒斥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梦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需要确定一种新思维:学习吸收——竞争超越——占据制高点。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学习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因为世界上有"美国梦"、"德国梦"等,我们要学习吸收他们实现美国梦、德国梦的经验。中国梦,意味着我们中国应具有自己的比较或独特优势,在这种优势中,蕴含着我们应坚定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自信,而一旦实现了中国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就会在世界上显示其中国力量和中国声音,进而使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制高点,拥有话语权。这里蕴含的是"学习别人长处、与别国平等竞争、显示比较优势、占据制高点"的思维逻辑。其政治智慧,就在于从正面释放我们中国的正能量,并积极凝聚力量,争取主动,抢占制高点。
最后,从实现方式上,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解决问题。手段决定目标的实现。中国梦,不仅体现在奋斗目标上,而且也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实现中国梦,无论从宏大目标还是从实现手段,都是比较"坚硬"的,都需要攻坚克难。打铁需要自身硬。这种硬,就是硬在本质、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行动。硬在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质;硬在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我们驾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提高我们驾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硬在作风,就是不断改善我们的用人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硬在行动,就是我们要通过切实具体有效的行动,真正解决好保障民生、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工作环境改善和文化理念创新上,使中国梦在民众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保障民生,就是要真正解决民众最为关切的民生、民权、民主问题;结构调整,就是积极调整制约和影响我们的体制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制度创新,主要就是积极推进用人制度创新和利益分配制度创新;改善工作环境,就是每一个部门和单位的领事的人,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宽广舞台,使会来事的人受制度规则约束,使爱挑事的人受到谴责,使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有心理压力;文化理念创新,就是要由奉行官本位、"关系本位"、金钱本位的人生价值观转向积极确立能力本位的人生价值观,使人人凭本事吃饭、凭能绩立足。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为实现"中国梦"积极自觉地释放正能量,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澄清对中国梦的误解,才会真正理解并积极去实现"中国梦。"
二、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的科学实现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2000字论文篇三:《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摘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优秀思想文化,激发了人们在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活力。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精神;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时代精神的总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中国人们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民族文化不断进步发展。其中自强不息显示出了中华人民的刚健有为,勤劳勇敢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厚德载物则蕴含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积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于创新精神,《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正是依靠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传统,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数千年之久,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其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当中,诸如五四运动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传承与发展。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使"中国精神"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们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所坚持和继承发展的,国精神也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未来辉煌胜利的精神脊梁。
二、弘扬中国精神,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各种优秀文化品德和价值观的总和,在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增进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实现国家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而不断的努力奋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迁,改革创新越来越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使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居高的地位。尤其是进入新科技革命及其发展的时期,科技创新成了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以力求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奋力激发我国改革创新的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尽快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的硬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我国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在汲取中国精神的力量的基础上,激发改革创新的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创新精神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这种"变则通"的思想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看出,创新精神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因此要把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创新活力统一起来。一个民族一旦丧失创新精神,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能力,因此发扬中国精神的深厚内涵,激发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在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社会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中国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不竭动力之源。
三、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灵魂,其中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创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过渡。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潜能,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族精神是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实践证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爱国主义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核心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
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论文3
《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